由于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多,技术复杂,工艺、材料、管理以及控制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致使混凝土生产质量始终存在着不可预见性的风险和隐患,这种风险和隐患超过一定限值就会造成质量事故。由于混凝土的不可修复性,一旦发生质量事故,就会给我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具大的损失。这样的例子在全国时有发生,教训非常深刻。
(1)、混凝土固有的特性:混凝土是一种非完全理性化的技术,影响质量的环节多,随机变量和因素也多,有时不能完全依赖于科学理论,往往更重要的是对技术和适用条件的合理把握;所以很难使混凝土质量始终处在有效的受控状态。
(2)、混凝土质量“事前控制”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,质量检查和验收滞后(一般28天),基本上等于是“死后验尸”,往往发现问题时损失已经无法避免。
(3)、预拌混凝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,由建筑施工与建筑材料附属行业演变而成,由于多年来传统形成的行业划分,预拌混凝土始终处于行业边缘,政府对行业的管理缺乏适宜的政策和必要的手段,对行业重视不够。
2、行业管理方面
(1)、行业、地方的现行标准、规范不配套(协调),有的甚到还相互矛盾,可操作性差,不能很好的指导生产与施工。
(2)、多头管理(住建委、协会、散办、工信局、建材局)造成管理系统上下不对应,甚到出现职能空缺。
(3)、预拌混凝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,不能像其他产品那样可以先验收后使用,而是靠一批有技能的人事前控制,先使用后验收。结构混凝土一旦浇筑完成,就成了更终产品,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控制,人的行为技能对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所以,我国应按特殊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。然而,目前我国缺乏适宜的行业政策和必要的管理手段,导致了一些城市和地区预拌混凝土市场混乱、质量风险加大,甚到出现了重大质量事故,对整个行业提出了警示。要改变目前的现状,仅仅依靠资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。
(4)、“强化验收、淡化过程”对混凝土行业不适宜,它忽视了混凝土的不可修复性,过程控制决定更终质量,过程控制在混凝土生产中永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。
(5)、“群龙无首”和“条块分割”迫使“地方自治”和“行业自治”,造成行业区域性管理水平差异较大。有的地方混凝土生产基本上是处于“无政府”状态。
3、技术方面
(1)、新技术的研发和储备不够,对混凝土的长期性和耐久性研究不够;各类特种混凝土、侵蚀环境下的混凝土制备与施工技术不够完善。
(2)、“基础理论研究不够,投入也少,致使一些实用技术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。
(3)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,有的地方和企业技术岗位只能采取低能高就的办法仓促上马,或者干脆自己“土灶培养”,技术负责人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不足,造成了处理不完的质量纠纷和质量问题。
(4)、全国行业技术水平不均衡,大中城市的差异、东西南北的差异比较明显,有的个别地方技术还停留在五、六十年代的。
⑤配合比设计不合理,水泥中的混合材、矿粉中的复合材料、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掺加严重超标,混凝土中硅钙比和碱度降低,致使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缓慢,不增长甚到倒缩。